儿科医院9小时手术创国内肝移植年龄最小纪录
昨天上午,透过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(icu)厚厚的隔离玻璃,浙江来的朱先生目不转睛地望着女儿小灵灵粉嘟嘟的面孔。在听郑珊教授说,植入女婴体内159克的肝脏工作正常,术后12小时内黄疸指数已由原来的“190”迅速下降至“75”时,做了4个月爸爸的他脸上第一次有了笑容。走出病房时,朱先生一边拨电话,一边自言自语道:要给太太一个惊喜,我们的小灵灵幸运地成为国内肝移植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个,“回家团圆的日子不远了。”
2个月时,小灵灵因黄疸持续不退,被确诊为“胆道闭锁”,在当地接受了探查并施行了肝门空肠吻合术(kasai)。手术并未取得理想效果,小灵灵的黄疸持续加重,肝功能变差,凝血功能一路下降,生命危在旦夕。医生告诉小灵灵的父母,只有换肝才能挽救她幼小的生命。但是国内报道的最小的肝移植患儿是9个多月,而小灵灵才3个多月,体重5.4kg,全身血量仅400~500ml,对手术的耐受性极差。
怀着最后的一丝希望,父亲抱着女儿来到上海,找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外科疑难重症中心和中山医院肝脏中心。专家们会诊发现,患儿器官和血管纤细娇嫩,门静脉仅0.5cm粗,肝动脉和胆管更是只有2毫米不到,肝移植手术难度极大。但对小灵灵来说,求生的路只有换肝这一条。为了挽救孩子生命,中心主任樊嘉教授和郑珊教授决定勇闯医学难关,制定了周密、细致的手术前准备方案和手术计划。麻醉科、检验科、血库等相关科室通力协作,经1周多的精心准备,小灵灵终于获得了宝贵的手术机会。
手术于3月29日晚上19:30在儿科医院手术室开始,当天正好是患儿出生的120天。由于距离第一次手术仅一个半月,孩子腹腔内粘连广泛,肝脏已经发黑,且硬如岩石。在郑珊教授细致、高超的手术操作下,4小时后重达412g的肝被顺利取出。5分钟后,樊嘉教授开始接上供者的左半肝,供肝重159g。30日凌晨0:30分随着门静脉和腔静脉的开放,植入肝血供瞬间恢复,鲜嫩的红色展现出生机,5分钟后胆道流出了第一滴金黄的胆汁,植入的肝脏开始了工作。这时郑珊教授再次来到手术台上,用灵巧的双手进一步重建起了小灵灵的胆道系统。由于孩子极其幼小,腹腔内操作只能依靠手指进行。经过9小时的艰苦奋战,手术在4:30分顺利结束。
(责任编辑:zxwq)